说到北京的中华老字号,不得不提一提坐落在前门外鲜鱼口西口路北的老字号鞋店天成斋。天成斋鞋店开业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驰名北京四九城,被誉为“帽业之首”的马聚源帽店由于生意兴隆,年年盈利,用年终分红剩下的钱,开了一号天成斋鞋店。
那时,鲜鱼口在北京城很有名气,当初京杭大运河就流经于此,因为这里是一个漕运码头,贩卖鲜鱼的地方,所以叫做鲜鱼口。据说,当时鲜鱼口的名声比对面的大栅栏还要响亮。有一则北京地名对联写道:“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其中说的就有它。鲜鱼口最热闹的地方是个十字路口,路北依次是天兴居、华清池、便宜坊、天成斋鞋店,路南依次是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天成斋鞋店便坐落于前门外鲜鱼口路北。
刚开始天成斋只是一间店铺的小买卖,但由于它设有作坊,自产自销,鞋更是以材料真实、做工精细、结实耐穿而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所以开业后生意兴隆,楼上做活,楼下营业,当时有职工四五个人。天成斋生产的鞋,有普通老百姓喜穿的直脚圆口皂,有士兵、练武者和普通劳动者常穿的足青布双脸鞋,有脚力工人喜穿的洒鞋,另外还有老人穿的“老头乐”,也有下雨时穿的油靴。天成斋的双脸鞋和洒鞋是该店的“招牌鞋”,所谓双脸,是在鞋面前缝有两条平行皮脸。它一是好看,又是为了结实。洒鞋比双脸鞋更耐穿。洒鞋前面也缝有两条皮脸,不过是“人”字形皮脸。双脸鞋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者穿的足青布面双脸鞋,作家都梁在他的战争小说《狼烟北平》中这样写道:“天成斋做的双脸布鞋,足青布面,全包鞋底,前面两条皮脸,好看结实也不贵”。另一种是武者(武术界、善朴营摔跤的)穿的缎子面和礼服呢面的双脸鞋。洒鞋前面也缝有两条皮脸,不过比双脸鞋更耐穿,两条皮脸是“人”字形皮脸。天成的洒鞋也有两种,一种是搬尖洒,另一种是长脸洒。搬尖洒前边加厚密缝,耐踢耐碰;长脸洒,脸长跟脚不容易掉。天成斋的圆口皂、老头乐以及油靴等也都是深受顾客欢迎的。旧时老北京流行这样一句话:“富人买鞋去内联升,穷人买鞋进天成斋”,可见天成斋鞋店在当时已是北京远近皆知的鞋店。
天成斋制作时,足青细布鞋面都是在织布厂定织、在染坊定染的;礼服呢鞋面都是花高价买那约一个铜板厚的上好呢子;做双脸鞋和洒鞋的皮脸,必是厚硬平整没有绉折的“股子皮”(驴屁股皮);底子的选料也很讲究,千层底里除中间稍絮几片七成新的旧白布外,其余都用新料;纳底子的麻绳如买不到好货,就发给加工户麻,让他们自己用拨锤打麻绳。
由于生意兴隆,天成斋的鞋日渐供不应求,同治年间,就在鲜鱼口布巷子北口路东开设了第一个分号天源斋鞋店。光绪年间,又在鲜鱼口中间路南开了“天成斋分号”。随后,在天成斋分号东侧开了天利斋鞋店。为满足社会需求,到了民国年间,天成斋在鲜鱼口路北开了一家专卖女绣花鞋和各式皮鞋的天华馨鞋店。于是,天成斋逐渐发展成拥有天源斋、天利斋、天华馨、天成斋分号等几家鞋店的驰名老店。
从天成斋开业,直至北京解放,生意始终兴旺。1956年,天成斋参加了公私合营。人民政府根据当时的情况,把包括内联升鞋店在内的几十户鞋店,都合并到天成斋里边来,统一生产,联合经营。除天成斋的原址鲜鱼口门市部外,又在前门外廊房头条路南设立了三件门脸的“天成斋鞋店”。文革期间,天成斋的牌匾被摘掉,改名为向阳鞋厂门市部。文革结束,向阳鞋厂门市部改名为北京布鞋厂门市部,随着廊房头条门市部也撤掉了。由于广大群众的要求,1985年初,在鲜鱼口原址恢复了天成斋老字号。
后来的天成斋店堂也扩大了,经营的品种除保留了元口千层底布鞋和相巾千层底布鞋传统产品外,大量增加了各式皮鞋、塑料凉鞋、合成革鞋等新产品。
但是商务部调查表明,中国“老字号”几乎都面临窘境。在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中,20%长期亏损,有的被市场淘汰;70%勉强维持现状;只有10%通过改革创新焕发青春。老字号反映了一座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是城市传统商业文化繁荣发达的象征。然而,随着现代文明步伐的加快,多数老字号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如著名百年帽店马聚源50年代就已被合并,企业不复存在,现在品牌归步瀛斋鞋店所有。老字号如何实现永续经营、永续发展,这是值得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关人士呼吁,老字号,是历代商家和劳动者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商业文明的光辉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政府有义不容辞的保护责任,通过有效调控手段,为其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老字号企业也应当寻找新的市场,新的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展示中国商业文化的特有魅力。
天成斋部分鞋样图片
来源:网络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