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姓最熟悉的文学艺术样式——民歌,嵌入大众难以脱离的鞋进行歌咏,这在明代市民日常生活中也算是一项创造。作者冯梦龙巧妙地以鞋来隐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形象而又生动:
驁我松江尤墩衬里,外盖绸缎簇新。爱我口儿紧括,喜我浅面低跟。又弗比靴头样趬嘴趬脸,又弗像急棚棚个样河豚。
用自万历以来极轻美的,远方争购的松江尤墩布做鞋的“衬里”,加之鞋外盖簇新绸缎,做工又“口儿紧括”,样式又“浅面低跟”,当然要比得过那种“趬嘴趬脸”“靴头样”,也不像那种中部形鼓圆而较短类似河豚鱼状的鞋了。故冯梦龙以自夸地口吻继续进行炫耀:
陈桥阿妈见子我,一歇上头笃嘴笃脸,荡(宕)口娘娘见子我,努眼凸睛,西山头姨姨看见子我,乡谈弗绝,六葱姐见子我市语连声。
一个说我浆虱头个迟货,一个说我还复个弗是真身,一个说我客料比弗得松江个有趣,一个说我一出货,到弗得南京轿夫营个绝精。
这里所说的“陈桥阿妈”、“荡(宕)口娘娘”、“西山头姨姨”、“六葱姐”,均为拟人口气,实质乃为明鞋著名品牌。据范濂《云间据目钞》记:“宕口蒲鞋,旧云陈桥。俱尚滑头,初亦珍异之,结者皆用稻柴心,亦绝无黄草。自宜兴史姓者客于松,以黄草结宕口鞋甚精,贵公子争以贵价购之,谓之‘史大蒲鞋’。此后宜兴业履者,率以五、六人为群,列肆郡中,几百余家,价始甚贱,土人亦争受其业。近又有凉宕口鞋,而蒲鞋滥觞极矣。”
以上记述告诉我们,在明代,人们多将蒲鞋做成宕口,即宽敞的大口,夏季穿着透气、凉爽,这是因为制做这种鞋的材料是以蒲草为主。在各地做的蒲履中,以江南陈桥一带出产者最为著名,享誉远近,故名“陈桥鞋”。
当然,“蒲鞋”的重要性,主要来源于它的实用性。据《暖姝由笔》:明代北京每逢端午,无论贵族还是贱民,必买新蒲鞋穿上过节,每年都是这样已成为了习惯。可这并不是说除蒲鞋外,就没有别的鞋了,只不过蒲鞋由于制作材料便宜,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也能消费得起,所以受众者多罢了。但其他鞋品种也是不少的。
据陆嘘云所编《新刻徽郡原板诸书直音世事通考》及其他史载,明靴鞋主要有:皂靴、钉靴、缎靴、高筒毡靴、油靴、党家靴、蒲鞋、镶鞋、秧鞋、麻窝、棕套、木屐、草履、荡口鞋、陈桥鞋、草心鞋、双琴鞋……
为了招揽更多顾客,鞋经营者以个人姓名命名,主要为表示与众鞋不同。而为了在许许多多的鞋经营者中脱颖而出,有的鞋铺竟用铁鞋做幌,以表示自己所做所制之鞋坚固耐穿。
史玄《旧京遗事》所记北京市场出售的“凤头靴”,则是为了追求“双行愈增其美”而设计“凤头靴”亦称凤头履,在鞋首塑凤凰为标志。山东邹县出土明墓中一双石雕的凤头履可见:长10厘米,最宽处3.2厘米,后跟深3厘米,鞋前端凤首,不是朝前伸出,而是朝后扭转,真所谓回眸俊秀、顾盼风生,谁会不感到如履凤凰,行走轻盈,韵味无穷呢?
这显然是由于鞋做为商品参与竞争而产生的颇具兴味的现象,它表明鞋发展至明已呈多元化。据顾起元《客座赘语》所分析的士人所穿鞋履,往昔也仅仅是云履、素履,后来鞋样陆续增加,有方头、短脸、毡鞋、罗汉鞋、僧鞋。鞋跟由高变低,以浅薄为时尚,以至走路显得有点拖曳。鞋的颜色,有红、紫、黄、绿无所不备。以此而联系小说所描写的李娇儿去李瓶儿盛百十双鞋的四个小描金箱去翻鞋,确实可感受到鞋的异彩纷呈。《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九回,李瓶儿、潘金莲、孟玉楼关于商讨做鞋就十分生动地折射出了这了景象:
金莲道:“要做一双大红光素段子白绫平底鞋儿,鞋尖儿上扣绣鹦鹉摘桃,”李瓶儿道:“我有一方大红十样锦段子,也照依姐姐描恁一双儿。我要做高底的罢。”于是取了针线筐,两个同一处做。……“你这个,到明日使甚么云头子?”玉楼道:“我比不得你们小后生,花花黎黎。我老人家了,使羊皮金缉的云头子罢。周围拿纱缘线锁出白山子儿,上白绫高底穿,好不好?”
三人一处坐下,拿起鞋扇,你瞧我的,我瞧你的,都瞧了一遍。……玉楼便道:“六姐,你平白做平底子红鞋做甚么,不如高底鞋好着。你若嫌木底子响脚,也似我用毡底子,却不好,走着又不响。”金莲道:“不是穿的鞋,是睡鞋。……”
兰陵笑笑生用工笔描画出了一帧明上流社会妇女做鞋图,不仅笔致细腻传神,且与史实丝丝入扣,十分吻合。所谓“鞋尖儿”乃女性鞋头之小简称,“云头子”则因鞋变化多在鞋头,如圆头、方头、高头、小头、笏头、丛头、歧头、兽头等,“云头”因履头上翘,由前后翻卷,形似卷云而得名。“鞋扇”则是没有缝的鞋帮,因其鞋帮一双四扇,故称。
孟玉楼所说的“高底鞋好着。”与这种明代出现的新样式鞋的厚底有关。江西南城明墓出土的高底鞋证实:此鞋底用粗布纳之,底长13.5厘米,宽4.8厘米,高2.5厘米,整个鞋高度为10.5厘米。女性着此高度鞋,当似临风玉树,摇曳多姿。故不奇怪《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李瓶儿死时,潘金莲说“他心里只爱穿那双大红遍地金鹦鹉摘桃白绫高底鞋儿”,吴月娘则主张:“你把前日门外往他嫂子家去,穿的那双紫罗遍地金高底鞋,也是扣的鹦鹉摘桃鞋,寻出来与他装绑了去罢”……
高底鞋就是这样受到女性的青睐,甚至到了即使死去也要将它穿在脚上以送终的地步。而且为了怕“木底子响脚,”孟玉楼又提出高底鞋用毡底子,这大约是受明宫中崇尚的“行无履声”的影响,但始终不愿脱离高底鞋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潘金莲所说的“睡鞋”,受女性爱惜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鞋多为绸缎制成,红色,软底,有的周边彩绣,内贮香料,所以很贵重。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八回潘金莲就有这样一双“大红四季花嵌八宝段子白绫平底绣花”睡鞋丢失了,陈经济找到了这“曲似天边新月,红如退瓣莲花,把在掌中恰刚三寸”的红绣花鞋儿,以此勾搭潘金莲,因此得到了潘的“一方细撮穗白绫挑线莺莺烧夜香汗巾儿”奖赏,这正像冯梦龙在《山歌》中《睡鞋》所写的:“结识私情好像鞋子能,帮帮衬衬费子许多心。”
冯梦龙的本意是以女性特别喜欢的睡鞋作喻,以鞋在夜间脱去寓言分离,寓意睡鞋正相反,不在睡鞋的贵重。然而睡鞋这一样式却借用他运用的山歌传播得更加广泛,这应归于文学修饰的成份,就如同明代的鞋已经可以非常巧妙地运用艺术设计而赢得大众的欢心一样。
来源: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