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的黄昏,夕阳西下,晚霞映天。村子里的戏台下,人头攒动,大家翘首期盼着台上的大幕早些拉开,好听一场或悲或喜的大戏。而此时的你,早已悄悄溜至戏台后的窗棱下,踮起脚尖偷偷看着戏曲演员们挨个摆上小圆镜,或梳洗画峨眉,或对镜贴花黄,或转身裹龙袍、或一脚登方靴……放下余音绕梁的曲子不说,单是戏曲演员的一身“行头”就足以引人入胜…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其中,厚底靴、朝方靴、薄底靴、虎头靴、快靴、猴薄底靴、登云履、彩鞋、旗鞋等等都俱有特色,而且这些鞋靴制造精良与否,也会影响演员角色的表现。广东湛江吴川被称为“粤剧之乡”,是南派粤剧发源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发掘“粤剧之乡”文化品牌下为粤剧默默贡献的“容氏制鞋”背后的故事。
“容氏制鞋”已历四代、逾百年历史,在粤剧界声名显赫。容家手工制作的戏鞋戏靴,曾远销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两广粤剧团的众多粤剧名家名角,都穿过容家制作的戏鞋戏靴。“容氏制鞋”如今的掌门人容泽明,现年69岁,人称容叔,粤剧界流传一句话叫“不认识容叔的粤剧人都不算是老倌(名角)”。
容叔做鞋
手工做鞋缝出韵味
“我做的戏鞋戏靴,一针一线,手工锻造,这考的可是真功夫。”容泽明说,“手工做的戏鞋戏靴,才够韵味。”
容叔会做的戏鞋戏靴种类繁多,有龙靴、战靴、文生靴、朝靴、京靴、打鞋、草鞋、花旦鞋、黑京靴、花京靴、清朝单子鞋、三寸金莲鞋等,“不同的角色穿不同的靴,鞋、靴制作得精良与否,会影响到演员角色的表现。”
容叔制戏鞋戏靴,既没有门面也不打广告,单凭口口相传。四代人传承制鞋技艺,靠的是粤剧演员的认可和支持。容泽明拿出一本订单簿,上面记录着粤剧演员的脚印尺寸、电话号码,其中不乏两广的粤剧名家,“往往名家名角,更加偏爱私人订造”。
一双戏靴,10多个工序
制作一对戏靴有10多个工序,包括出革、裁剪、绣花、粘鞋面、修木刨木做底、钉车辘胶、上鞋、打敷底、磨砂纸、油干、晒干等,一对靴要4、5天才能完成。容泽明一生钻研手工制作
戏鞋戏靴,手艺相当精湛。
裁剪布料时在尺寸上一定要聚精会神、准确无误,容不得出错;修木刨木做鞋底,讲究一定的弧度,必须要精准、到位;容叔说,“”这种戏鞋木底,以前最常用的是鸭脚木,现在鸭脚木少了,改用苦楝木,效果也还不错;国内有些地方做的戏靴用纸底,但是会变形,我家用木底,虽然找料、做工辛苦了些,但得到更多粤剧人士的认可。”
修木刨木做鞋底及过鞋上线等这些环节都是“体力活”。修木刨木,像个木匠,要不时斜着眼睛瞄一瞄,校正弧度和位置;上线时,要用口衔住线头,因为线条太多,这样便于拾缀。
容叔说,手工制作戏鞋戏靴活儿累、技术要求高,而且要一整天坐着,没有点“工匠精神”是干不了的。为了追求手工制作戏鞋戏靴的极致完美,他冥思苦想,多年来努力探索对戏鞋戏靴进行改良,“钉车辘胶”就是他成功探索的一个工序。以前戏鞋的底层通常用皮,但会打滑,经过他的改良后,底层改用车辘胶,这样就能避免打滑。戏靴的厚度很高,车辘胶的上面,还有一层记者刚刚体验过的木底,演员们穿起来更加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了。
此外,容叔还创造性地设计了隐形高靴、隐形文生鞋。“戏鞋戏靴对演员起到的作用不小,它能帮助演员全情投入到演出当中,将其表演韵味发挥到极致。”
容叔说,南派粤剧有很多武打戏,以前南派粤剧的演员几乎都穿他家的鞋,包括南派粤剧传人林国光。“我的鞋‘咬脚’,耐穿,不变型。”容叔拿出一对花靴说,他家的戏靴可以“立得起”,不容易变形。
粤剧名家之鞋靴,多出于此
“我家祖传的手工制作戏鞋手艺,到我已经是第四代,”容叔说,“祖上留传下来的不少鞋模和工具,百年来一直传承着手工制鞋技艺。我父亲叫容远坤,他的手艺就是跟我爷爷学的,而我年轻时就向父亲学习制鞋技艺。有订单时,经常是父亲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容泽明说,家中的制鞋制靴手艺,有过辉煌,有过低谷,文革年间,就曾被迫停过很长时间。
容叔说,改革开放后他家又重拾起这门祖传的老手艺。“当时,粤剧宗师马师曾的爱徒朱伟仔回到吴川粤剧团,指定要穿我家制作的鞋。文革前他和老天寿等人就穿我家鞋。”
“上世纪90年代,湛江市粤剧团孔雀屏、黄伟坤等出国演出,曾向人介绍过我的戏鞋戏靴,当地的华人粤剧演员陆续向我订制。”容叔自豪地说,他的戏鞋戏靴也因此而远销海内外。他的戏鞋戏靴在90年代初曾代表湛江市民间工艺在广州东方乐园参加展出。他说,“广州粤剧博物馆开馆,第一个给出的电视镜头,就是我家的白花鞋。”
粤剧大老倌——冯刚毅
“著名粤剧演员冯刚毅,20多年前就在我家订做鞋,专程到过我家在梅菉大塘边的旧居;去年又做了一双花靴和一双文生鞋。他一贯都穿我家造的鞋。”容叔说,两广有近两百个粤剧团的演员到他家订过鞋,湛江粤剧团、深圳粤剧团、珠海粤剧团、肇庆粤剧团、广州青年粤剧团、深圳青年粤剧团、茂名粤剧团等地以及广西的很多粤剧演员,常年订造他家的鞋。
广州粤剧博物馆
有信心让这门手艺在容家继续传承下去,容泽明说,当务之急,他将努力争取把手工制作戏鞋戏靴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让这门手艺不失传。
“不过,前段时间,儿子曾表示以后要回来接手这门祖传技艺”容泽明说,“对此我是大力支持的,同时我还积极培养6岁的孙儿对这门技艺的兴趣,我在工作的时候经常叫他帮忙‘打下手’。”容泽明说,他有信心让这门珍贵的手艺,在他们容家继续传承下去。
容叔说,制作戏鞋戏靴时并没有刻意避讳外人,原因很简单,手工制作戏鞋戏靴的奥秘不在于某种特殊的用料,而是考验制鞋人的手艺,这些可不是光看看就能学会的,需要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