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喜爱体育运动,开学前夕,我特地陪她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价格600多元。“正合脚呢,挺舒适的!”付了钱,女儿就欢欢喜喜穿着新鞋不脱下了。
拎着旧鞋子回到家,看看鞋架上,女儿这个季节穿的鞋子还有好几双呢,其中有一双铮亮铮亮的牛皮鞋才穿过一两次,擦去浮尘仍是崭新的。我不由感慨:生活水平真的是提高了,如果在我年少时,这样的境况,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物资相当匮乏,生活也非常困难。我上小学时,大部分人都是穿布鞋,奢侈点的是解放鞋,在农村皮鞋几乎是见不到的。由于家境贫困,母亲极为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也从未给我买过鞋。农村四季都忙,母亲白天田里干农活,晚上一针一线做鞋。母亲做鞋时,神情十分专注,鞋底纳得很精致,细密均匀,还有许多花纹。其实,做一双布鞋是很累的,先是将麻打成细线,把旧衣服上能用的布剪下来,用自家做的浆糊一层层贴牢打厚,待干透后,用麻线一针挨着一针地纳紧,这叫纳鞋底。纳好鞋底后,用新的绒布或棉布做成鞋帮,同鞋底纳在一起,这样,鞋才算做好。所以,能穿上新的布鞋,也是十分爱惜的。在上学的路上,如果正好碰上下雨,我怕鞋子弄湿或弄脏了,就脱下来,拿在手上,赤脚走路,到了学校再把鞋子穿上。
记忆中我总共也没穿过几双新布鞋,因为哥哥、姐姐与我年纪相差不大,在家中习以为常的是我穿哥哥、姐姐的旧鞋。开始我无所谓,反正有鞋穿就行了,根本没有留意原来布鞋也有男式与女式之分。后来,渐渐有点明白“事理”了,又常被乡亲“戏谑”,每当穿哥哥的旧鞋时,脸上便有些挂不住、脚上有些不自在,但无奈还得继续穿。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上了初中,那时正是最爱“显美”和最要“面子”的青涩时节,内心有强烈的愿望穿上一双新买的鞋。当时,一双胶底布鞋才几元钱,一双皮鞋需20元左右,因家里不富裕,只能望而兴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初三毕业那年,考上了重点高中,母亲破天荒地给我买了一双橡胶底、小方口的碎花布鞋,相当漂亮,穿在脚上,自我感觉像个“公主”。当天,我坐在床上把鞋穿好,在床上走了好几圈,就是舍不得落地,生怕脚一落地沾了灰,影响鞋的美丽。“美”了一阵子,就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回鞋盒里。母亲问:“怎么啦?”我说:“正合脚呢,挺舒适的,就是有点舍不得,等开学再穿吧。”但在开学的前一天,我还是忍不住穿上这双新鞋,与村里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们一起玩,好好展示、炫耀了一番。
在脑海中无法抹去的还有雨鞋的记忆。在县城住校读高中,教室与宿舍相距较远,下雨时,无论是布鞋还是胶底鞋,都很不方便,鞋底乃至鞋帮常被雨水濡湿,穿在脚上不适。为此,总奢望有双雨鞋,并想象着哪一天穿上雨鞋后,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功能,不仅在雨地里无所顾忌地大踏步前进,还要尽量往积水处踏,踏它个水花四溅……直到高三,18周岁了,终于梦想成真——母亲为我买了一双黑色雨鞋,作为生日礼物,让姐姐特意送到学校给我。当时,我心里乐开了花!但到了下雨天,真正穿上了雨鞋,我没有往积水处踏,而是像以往一样,总挑没有积水的地方走,因为雨鞋是我盼望了好久才拥有的,在我心目中,它实在是来之不易的奢侈品,我舍不得弄湿或弄脏。每次雨过天晴,我都会细心地用刷子里里外外把它刷干净,等晾干了再端端正正放进盒子里……
成长过程中为鞋子而窘迫、而喜忧相加的场景历历在目,但时代的变迁早已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无论是小商店、大商场,还是专卖店,鞋的款式可谓琳琅满目,千变万化,想穿什么鞋就有什么鞋,再也不用为一双鞋而发愁了。穿够了皮的,还有布艺的、休闲的,什么颜色的都有,样式都很好看,还有高高的筒靴,女孩儿穿上特美……
来源:东阳日报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