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角落里的“神手鞋王”

时间:2009-09-07

        

不久前,一辆广州牌照的车开到郑州市庆丰市场,直接找上了78岁的老鞋匠刘永华——著名的“神手鞋王”。

  这在刘永华身上,已是常事。那些早年穿过他做的鞋子的人,念念不忘他的手艺,有人不惜千里迢迢赶过来,就为了再让他做双鞋。

  5年学徒

  练就绱鞋手艺

  1931年,刘永华出生在江苏徐州,家境贫困,看难以养活几个孩子,母亲就送13岁的刘永华去鞋匠铺当了学徒——明知受罪,但管饭吃。

  前两年,刘永华基本上就做杂役,每天给大家端茶倒水叠被铺床,还受老板和师兄们的气。直到店里进了新人,他才能解放出来,“坐凳子”学手艺。 

  做一双鞋,要经过做鞋帮、纳鞋底、绱鞋底三道工序。鞋底、鞋帮分别做好后,把两者连接起来叫绱鞋。这最后一道工序有点难,自己难以绱好的人,就得请专业的绱鞋匠。刘永华他们,就是专职绱鞋。

  但鞋匠铺的大多数生意,是把绱好的鞋子送到商店里。等到能“坐凳子”了,刘永华很快就把这项技术练到纯熟。一般来说,学徒干几年,师傅认为可以出师了,就把他用过的那套工具送给他,让他摆摊自立门面。

  当了5年学徒,刘永华出师了。他原本以为,他要走的就是这条路,直到徐州解放。

  5分钟绱一双鞋 被尊为“神手鞋王”

  1948年底,徐州解放,制鞋作坊渐渐消逝。1950年初,郑州中南军区军需部鞋厂急需技术工人,刘永华报了名,来到郑州。

  时隔不久,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在鞋厂越喊越响。刘永华一把锥子两根针,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小马扎上,凭手劲绱鞋,每天要扎上百个锥眼。时常线绳被勒进了肉里,血流不止。

  刘永华摸索出一套连动绱鞋操作法:扎锥、拉线、刹绳,一天下来能绱32双鞋,一级品率达99%。在厂里技术表演赛上,他创下11分钟绱一双鞋的纪录。

  1956年,他被评为河南省青年突击手,到外地巡演。在西安,刘永华还创下了5分钟绱一双鞋的纪录。

  从此,他被尊称为“神手鞋王”。

  因身怀绝技被国家领导人两次接见

  作为“神手鞋王”,1956年12月,刘永华被厂里推荐为先进生产者代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军需生产部首届代表大会。12月10日,大会秘书处传来一个特大喜讯:下午毛主席要接见全体会议代表。

  来到怀仁堂后几分钟,一些国家领导人从左侧走过来。毛主席挥手致意后,上前和代表们握手。刘永华回忆,当毛主席握住他的手时,他把两个手都伸了出去,“不知道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我只知道,当时,他要是说让我去炸碉堡,我毫不犹豫马上就去。”

  时隔几个月,刘永华又一次在北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次,依然是因为他“神手鞋王”的绝技。

  绱鞋匠

  一艺难求

  1982年,刘永华退休了。

  那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实现了机械化,无鞋可绱了,大多数绱鞋匠,摆摊做起了修鞋、补鞋的生意。丢不下手艺,刘永华也摆了个小摊。

  如今,穿惯了光鲜的鞋子,又有不少人怀念手工鞋子无可比拟的舒服了。一些中老年人,会来找他做鞋,还有人特意从外地赶过来找他做鞋。

  多年做鞋,刘永华只要看一眼脚,他就立刻知道尺码和样式,不用量,也不用比,哪怕是再畸形的脚,他也能做出合脚的鞋。

  “也许以后这个手艺就没人会了。”穿上围裙、戴上眼镜,忙活着的刘永华说,也许很多年后,绱鞋匠只是一个传说了。

       来源:河南商报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