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婚鞋记趣

时间:2007-12-27

    在中国鞋履被称作"足衣",它是整个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包含着传统礼仪的规范。婚鞋就是其中之一。

  结婚,是人生礼仪中的最隆重的民俗,它关系到男女双方一生的幸福。因此,不仅在服饰上有许多约定俗成规定,如头戴凤冠、身穿红衣红裙,颈披霞帔,都表示新娘的雍容华贵,也寄托着对新娘新郎一生荣华富贵的祝愿。尤其在婚鞋上更有许多讲究。婚鞋,又称"喜鞋",一般指新娘穿的鞋。

 

『鞋色尚红』

    首先,古代对婚鞋的色彩,在礼仪上也有所规范。大多数汉族地区在鞋饰方面崇尚红色,如男女结婚,新娘必须全身披红,红头盖,红衣红袄,红裤,红裙,还必须穿红鞋。一般是鞋面用大红色或红色,绣上各种图案。因为人们视红色为喜庆、美满的象征,以此寄托对新人的祝福。

『画绣吉祥图案』

    其次,在鞋上必绣和婚姻有关的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也有绣"石榴结子"的,一般的有绣双喜或牡丹之类的图案,其内涵都是祝贺新郎新娘吉祥、幸福,一生荣华富贵。也有展示时代特征内容的,如:中国鞋都博物馆收藏的一双鞋帮上绣有“婚姻自主”四字的婚鞋。这双大足鞋,表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从封建包办婚姻中被解放出来的喜悦之情,准确传达了妇女的真正心声,这是反映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主权利的真实写照。

『清晨做上轿鞋』

  第三,在制鞋程序上,还有一定的场合和时间的要求。如浙江南部的温州,旧时新娘在上轿前,要做一双软底的红绿布做的上轿鞋。一般在清晨五点,新娘戴朱冠,穿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筛,和另外一位未婚少女,共做上轿鞋,须在天明之前做好,放在米筛内,在上轿前取用。

『同偕(鞋)到老』

  第四,各地在穿婚鞋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民俗。最有趣的是换鞋。在安徽芜湖,民间嫁女预备嫁妆时,必制新郎和新娘鞋子各一双,并要将新娘鞋子纳入新郎鞋中。新娘出嫁时,将两双鞋带到夫家。在合肥,则是在结婚正日,新娘步入洞房时,要和新郎交换鞋子,两人各自穿着对方的鞋子,进入洞房。这叫"同鞋",与"同偕"谐音,此名包含对夫妻同偕到老的祈求。

『消灾去邪』

  第五,俗信婚鞋还有消灾去邪的功能。在广东东莞,人们喜穿木屐。就在结婚时,人们也不忘木屐。新娘结婚那天坐轿直达男家。一下轿子,送嫁婆就把一双大红喜屐套在新娘脚上,新娘在送嫁婆的搀扶下,用木屐把新房门口前的龙眼干一颗颗踩碎,才能进入新房,表示消灾去邪。婚后第二年,丈夫的生日,女方父母都要送喜屐给女婿,以后每年为女婿做生日时,女方父母都要给女婿一家每人送一对喜屐。

 

『传导性爱』

  第六,还有以婚鞋作为性爱传导工具的习俗。在温州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内收藏了一双清代粉红色的“三寸小金莲”,是进洞房时新娘穿的婚鞋。鞋内藏有描写男女性生活的春画。在洞房花烛夜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习俗中的一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性教育方式之一。它表达了父母期望新郎新娘“早得贵子”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