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看看鞋就知道你被历史安放在哪里

时间:2017-10-16

鞋的种类

扉,亦作“非”,一般指草鞋。

屦,为单底鞋,多以蒲、葛、草、皮等制成。

橇,木板制成的鞋子,鞋头高翘,两侧番卷如箕。以绳束系结于足,着之便于行走泥地。

靴,是穿着于脚上并最少掩盖脚掌、足踝,可伸展至小腿甚至膝盖的一种鞋。

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舄,曰屦,汉以后曰履。皮屦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韦履之称。少数民族的皮鞋称为“鞮”。

鞋与社会责任

穿“舄”的秦始皇像

衣服一样,古代鞋履也受礼的制束。在各种鞋履之中,最为贵重的鞋子叫"舄"。

舄:屦的别名。有单底为屦,木制复底的叫舄之别。复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时专用的鞋,故又称达屦。根据周礼规定,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所穿之舄,在不同场合,必须用不同的颜色,而且必须和穿著者所用的冠服相配。

入清以后,帝王百官及后妃命妇祭祀朝会都穿靴子,传承几千年的礼舄制被废。

明代的服制中,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何种场合得穿着何种鞋式,如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