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絇与鞋繶的精神教化机制

时间:2021-07-23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

——鞋絇与鞋繶的精神教化机制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周武王《履铭》

一个人的行为一定要走正道,按部就班地行事,无论何事都不要存着侥幸的心理。

履:行路。当鞋子来讲是唐代以后了,此前皆为动词。走路时必须走正路,不能心怀侥幸抄近道,以免误入歧途。

古鞋文化与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是紧密相连的,传承古鞋文化不光是传承工艺,更多的是传承端端正正、光明磊落的做人做事观念。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鞋的精神教化作用。一在鞋头正中部位缀缝鞋“絇”[qú],旨在约束穿鞋者的行为。鞋“絇”随时告诫穿鞋者:每迈一步,鞋“絇”都要端正朝前,步步行动要规范,防止走邪和偏歪。二是在鞋底和鞋帮的连接处加一道用丝带制成的鞋“繶”。鞋“繶”[yì]的颜色用来识别穿鞋者的官位级别。功能在于时刻警示穿鞋者,其行为必须符合自己官阶地位。朝中官员只能循规蹈矩,不允许越俎代庖,以免乱了君臣有别的封建制度。如在清朝嘉庆年间规定只有军机大臣才能穿绿色鞋“繶”的官靴。

“行必履正”的警句,把先人用鞋“絇”和鞋“繶”的精神教化机制,升华为“行必履正,无怀侥幸”的伦理道德标准。警示官员大人“做官先做人”要遵照老祖宗对鞋履的伦理导向,时刻警告规范自己。在人的一生中,穿鞋上路必须“行得正,站得直”。靠投机取巧,行贿奉承往上爬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行必履正”的忠告,成为古代官吏齐身治国、精神教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