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假到打假,在利益的驱动下,以经济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温州制鞋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学会了壮大自己的生存之道。
12年一轮回两把火意义迥然每年3月15日,对于造假制假的不法企业和商贩来说,这是他们每年必过的一道坎。或者天网恢恢,在劫难逃;或者"逢凶化吉",有惊无险。而对于那些已趟过这片泥沼,衣帽光鲜地站立在河岸上的温州"鞋佬"们,回望那一幕幕"火光冲天"的瞬间,心中又会生出怎样的感触呢?
1987年8月8日,对热衷于"数字迷信"的中国商人来说,实在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然而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温州制鞋业却在这一天遭遇了一场毁灭性打击。杭州市工商局联手多个部门,在杭州闹市武林门广场,将堆积如山的5000多双劣质温州皮鞋,一把火烧成灰烬。骤然间,温州皮鞋在国内市场一时风头无二。遗憾的是,它给人的印象却是品质低劣的坏名声。温州皮鞋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温州人说,假的当真的卖,那是售假;假的只作假的卖,应作别论。比如宾馆的拖鞋不要求质量太好,能穿几天就行。价格超低也不叫伪劣商品。只有把低质的卖成高质的价钱,以次充好才是伪劣商品。
武林门事件直接导致了温州鞋业的"信誉崩盘"。所幸的是,武林门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温州制鞋业的根基。做皮鞋是温州人的传统手艺,"鞋佬"这个称呼,在温州不带贬义。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温州鞋就被朝廷列为贡品。20世纪20年代,温州已经形成手工鞋革业的完整体系,出现了制革街、皮鞋街和皮件街。
武林门事件后,让温州"鞋佬"们深感困扰的是,继续制鞋,打什么牌子呢?温州品牌已经臭大街了,拿到全国各地,商店避之惟恐不及。更有甚者,不少地方的店铺还打出安民告示:本店不售温州鞋。但是没有自己的牌子,就只能为大企业做贴牌,永远隐身在别人背后,赚取产业链中少得可怜的那份加工费。
十多年来,温州因造伪劣而失信于市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直至今日仍在偿还。尽管今天温州制鞋业已走出国门,形成以康奈、奥康、红蜻蜓、东艺、吉尔达、多尔康等企业为龙头的中国最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造行业,温州"鞋佬"的专卖店遍布几大洲,可是在国内高档商厦的顶级皮鞋品牌中,却难觅温州鞋的身影。温州品牌真正做到脱胎换骨,或许要花费一代人的努力。
约束力很强的民间行业协会从制假到打假,在利益的驱动下,以经济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温州制鞋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学会了自己的生存之道。1992年,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成立。该协会是一个以制鞋、制革行业为主,联合皮件、箱包、皮革机械、皮革化工、鞋机、鞋楦、鞋料、鞋饰、鞋样设计、专业市场等地区性行业的中介组织;以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现有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42万。
温州行业协会的特殊之处,是它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依附于某个行业主管部门下面的"二政府"。从会长到理事基本都是经过行业中所有成员通过正规选举选出来的,是真正全心全意服务于本行业的业内领袖。协会不仅要负责处理行业内各种矛盾纠纷,协调行业与政府、国外同行的关系,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建议,制订行规和部分行业标准。在温州,做行业协会的会长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这是温州民营经济做强做大之后,自我保护和发展、需要直接催生的一个行业协会。这种需求是内在、本能和自发的,其本质是要形成一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协调行业内各种经济社会关系。该协会订立的自律协议,保证大家都不制造假货。谁制造假货,损害了温州产品的声誉,大家联合起来抵制谁。温州"鞋佬"们已经意识到,维护好温州品牌的形象,就是维护好温州制鞋行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利益,也是每个人的利益。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著名品牌专家赵昌彪先生对此予以了高度的肯定。
来源:2005年4月《消费日报》部分删减 在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