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是现代商业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在市场经济状态下,尤其被人们普遍的接受。钱金波董事长领衔开创鞋文化这一件事,在中国民俗界一时被传为佳话。企业家的眼光注视了民俗学,提升了鞋文化,可谓珠联璧合和相得益彰,创造了双赢的大好局面。
鞋文化的提倡在全国和温州均属首创,它及时配合了整个服饰商业的发展。这是应用民俗学的重要的一环,必须配合哲学和美学,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要想使温州的鞋文化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适当的工作过程,而要大力发展国际上的鞋文化,就要首先提高整个企业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决定鞋子制作的精工和质量,也就决定了鞋文化向国外拓展的速度。也就是说,没有文化就没有国际化,没有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国际化商业的拓展。
我们不能忘记在2004年发生的两个事件:一是在西班牙发生的火烧温州鞋,二是俄罗斯的查抄温州货。这就说明,要消除这两个事件给温州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永远的避免诸如此类的事件再次发生,不仅要加强温州鞋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其文化内涵,让外国人拿在手上叹为观止。要深入研究怎样把鞋文化的智力和知识渗透到鞋的制作设计的全过程。要想使国际接受中国的鞋文化,首先就必须制造好现在出口的鞋子。不然,现代的鞋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外国人就会认为中国现在提倡鞋文化,只是单纯地在研究古代的鞋文化而已,现在的鞋子做得并不好,或者说现在的鞋文化并不优秀,和现在提倡鞋文化没有关系,光造造势有什么用?市场就是市场,即使鞋文化的台子已经高高地搭起来了,经济也唱不起戏来,那又有什么用呢?这样,就要抓紧鞋文化的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现在在制鞋业的职工里培育人文科学知识,提高职工的整体文化水平。应当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所以,继续争取和邀请社会科学和民俗学的专家教授来支持和帮助企业出谋划策,依然重要。
红蜻蜓集团的决策者很有眼光和远见。他们有很高的文化素质,而且独具慧眼。他们认为热情为一环,专长为第二环,再加上坚持为第三环,就会成就企业的发展。这是十分有见地的。在《东方之履》第一辑上,我读到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写的《诠释文化的力量》一文,他对企业文化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有精辟的分析,他说:
“文化的传承与转移在今天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由此产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大文化背景之中的各个层面,其中就包括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企业文化系统。我们在不断认识、发掘传统鞋文化的同时,给予现代的解读,使传统鞋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丰富了企业文化,实现了跳跃发展。红蜻蜓相继获得了中国鞋业最高荣誉--中国名牌;“红蜻蜓”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既是市场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也是社会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东方之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8月版卷首语)
企业的成就需有正确的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这里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而要实现这种指导,就要求一个企业的领导必须既具有商业眼光又具有学术眼光。
在企业和市场的大海里拥有自己的灿烂的俗文化知识的明珠。这在全国企业界里是首见的。难怪红蜻蜓能在全国企业界里脱颖而出。有些企业在开始时是重视“企业文化”的,但那仅是临时运用,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仅是对文化的一种利用,利用以后,文化就被抛到一边去了。这种做法,是把文化当做一时的摆设,只是起到一种观赏的作用,唱唱歌。跳跳舞,热热闹闹,形成歌舞升平的态势,好倒是好了,大家快乐了,但实际上这与企业文化就是两回事。
企业文化是一种学问,是推动市场的力量,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绝不要小看这种学问。市场的延伸需要知识和文化的同步延伸。市场既然是知识和智慧的,而知识和智慧就是文化和财富的源泉。21世纪的市场经济必须依托企业文化来腾飞。因此,没有好的品牌文化,就没有好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的市场经济,就失去了丰厚的俗文化信息的资源,减小了市场经济的传播功能,延缓了商品供应社会的步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企业文化就没有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就没有好的企业。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大脑,惟有大脑发达,智力得到发展,才会有创新的思路,才会拥有工作的激情。一个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这个企业就能自己动手去切下偌大市场的一块蛋糕,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低文化素质办不好企业,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拥有一些懂行的老教授参加进来,就会给企业增加生命力。可贵的是,红蜻蜓集团在开拓企业文化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俗文化创新之路,这是温州企业界的光荣。让民俗走进市场,就像给民俗插上翅膀,它就能飞得更远。
最后,我也想来谈一点鞋文化的重要性。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国古人历来重视这个“足下”,欲工必先利其器,就是说千里之行,首先就要注意这个鞋子。当然,起初首先是需要实用,后来才注意观赏性。传播文化也要注意这个鞋子。在敦煌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古人长途跋涉地传播文化,不仅要考虑制作好每个人的鞋子,更要密切关心那些背负文化古物的骆驼们,也要像人一样,在四只蹄子上套上由厚麻布和棉花制作好的轻便的“骆驼鞋”,以保护好骆驼的蹄子不被沙砾磨破,以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所以传播学也要研究这个“鞋子”,鞋子在传播文化时可立大功了,足见鞋文化的重要,堪称为鞋文化为企业文化之最也。
鞋文化离不开服饰文化。一套美丽的服装色调和衣服上的饰物,能极大地突出一个人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状态。再配合上一双美丽合适的鞋子,就衬托出这个人的端庄与稳重。由此可见,鞋文化的传播不可能不受到服饰、环境等文化的搭配和制约。就这一点说,鞋文化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鞋文化也反应出一个人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性格稳重的人,多喜欢选择方头或圆头的鞋子;性格麻利的人,多喜欢选择轻便的鞋子;人在生病时,则喜欢选择皮制或棉制的鞋子——暖和;在休闲时,多喜欢穿不系鞋带的很容易就能穿上的鞋子,区别于运动时一定要穿系鞋带的鞋子,绑紧使之不易脱落。
总之,鞋文化必须“厚今薄古”,不断地“古为今用”。中国古代的鞋文化,一般只有认识和借鉴的价值,一旦化古为今,就增加了它的价值和传播功能。特殊戏装的制作,市场需求不大。只有现代的鞋文化才有市场价值。而对于外国人穿的鞋子,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了解了外国的鞋文化,才能设计出更适合他们需要的鞋子。而开发外国人适合的鞋子的任务,任重道远。
来源:中华鞋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