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的历史变迁

时间:2008-01-02

    运动鞋已经成为鞋类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构成并丰富了鞋文化。回顾其历史变迁可以为鞋类家族增添光彩。

一、运动鞋的诞生

1、运动鞋产生的演变过程

    根据现存的考古资料得知,人类最早能够以立姿行走、奔跑,可溯及50万年前。当时的人类还不懂得制作与使用鞋子。到了距今五万年前左右,人类才懂得利用兽皮制作一些简单的衣着与鞋子。

    人类原始社会的狩猎(狩猎是当时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中,追赶野兽时将脚部用树叶、树皮乃至动物的皮包裹,是最早的鞋子雏形。最初是将植物的叶子捆扎、编织而成,之后则演进成使用树皮,而后又进一步改用兽皮。遮护物往往在跑步中散落,难以达到原先的目的。人类逐渐学会将遮护物系得更加牢固、更加方便。但是在运动或生产结束之后,还得将这些绑缚物解下来,又显得比较麻烦。后来注意到,不如将新鲜的动物皮割下一块将脚包裹起来。但也发现,包裹的动物皮会越来越硬,甚至磨脚、割脚。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些以石头或兽骨制成的手工具,可用来刨制兽皮以及缝制简单的皮件。人类学会了将动物的皮处理得更软一些,或者是改用更加柔软的材料。人类还发现不仅绑缚物质容易散落,而且也易被地面的尖凸的东西所穿透,严重影响人类的活动。不如将绑缚在脚底的树皮、动物皮乃至其它物质,做成与脚掌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呼为的底,而绑缚用的物质逐渐演变为鞋帮。

    用于比较激烈的人体运动过程中的鞋子,如部落之间的战斗,为了抢夺战机,或者逃避对方的追杀,将树皮、藤条、动物的皮或其他草编绑缚在脚掌下面,将脚掌遮护起来,以便跑的更快。人类在生产、作战,甚至逃避自然灾害或野兽的袭击等穿的鞋,也是比较简陋的早期运动鞋。在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中,用于运动的鞋子多是同生活用鞋一样的,受制于当时生活水平与生产力的状况。在生产力较低下的时期,运动鞋是不可能得到独立的发展。最早的运动用鞋与生产、生活用鞋是融为一体的。尽管十分简陋,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动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鞋子不仅不分左右;而且既是生活用鞋,又是生产用鞋,还是运动用鞋;鞋子并没有现在这样穿着起来比较舒适;鞋子品种也不像现在划分的那么细致、清楚。

2、古典运动鞋的产生

    古典运动鞋是以跑步鞋为主要特征,是运动鞋逐渐独立的萌芽。其起源于体育运动的兴起。体育运动中兴起最早的是跑步运动,跑步是各种运动的基础。

    据考证,古典运动鞋起源于长距离跑步,而长距离跑步的运动又起源于古代的传令兵,步兵以奔跑的形式来传送战场上的命令。军事需要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情况报告给离战场有一段距离的指挥官或国王。开始时,跑步是不穿鞋子的,后来也发现这种不穿鞋子的跑步并不是跑得最快的,一些传令兵开始穿上鞋子,开始所穿的鞋子为将一块皮革用绳子系在脚上,类似于今天的凉鞋形式。为了挑选传令兵,就诞生了古代的运动会。古典运动鞋的产生与发展运动会息息相关,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希腊奥林匹亚村,项目主要是跑步,当时参与竞技的选手为清一色的男性,一律不穿衣服,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在运动场上,既要展示自己的运动技巧,还要展示强健的体魄,包括支撑身体躯干的骨骼、肌肉、力量、神态、意志、毅力、体质和气魄。后来运动项目增加了剑击、角力、射箭术、拳击等。为了获得运动会的最好成绩,运动员逐渐由不穿鞋到穿上鞋子跑步,事实也证明,适合的鞋子可以使运动员跑出更好的成绩。跑步鞋逐步发展起来。

    后来,古代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地区或国家相继出现了一些以身体技能为条件的体育娱乐活动,例如踢鸡毛毽子、赛马、追逐跑、踢足球等。体育娱乐与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开始出现了一些专用鞋。当时专用运动鞋的特点是运动员只能在足球、橄榄球、板球比赛运动中穿皮底运动鞋(与牛津鞋相近,现在还将一种橡塑鞋底叫牛津底)。这种鞋子吸了汗和泥巴后重量增加,鞋重量较大;为防滑鞋底常在底部加装鞋钉或凸栓。这个时期的运动鞋仅具有运动项目所需的个别功能,而不具备基本功能,标志着古典运动鞋的产生。

3、近代运动鞋产生的历史

    近代运动鞋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橡胶用于制鞋工业为标志,橡胶的使用为满足运动要求的减震提供了条件。

    1832年,一位爱尔兰人移民美国,在麻州小镇当印刷工时,每天站在机器前,脚底由于长时间过分受身体重力的压迫,感到脚底疼痛,就在脚底垫上一个橡胶皮垫,疼痛明显降低。同事们跟他开玩笑将该垫藏了起来,他回家后干脆将橡胶皮定在鞋底上,诞生了橡胶底的鞋子。

    1839年发明了硫化橡胶技术。橡胶经过硫化,原来的线状结构被硫原子连接成一个立体网状结构,为需要非常耐磨耗的鞋底材料提供了条件。真正这种材料是1868年用于鞋材。第一双用硫化橡胶作平鞋底是网球运动鞋,它标志着近代运动鞋的正式产生。从此以后,橡胶作鞋底成为时尚、且鞋底既不容易折断、耐磨耗、弹性好、强度增加。

    1861年用于板球运动的跑步鞋使用了运动钉鞋。当年开始从日常的男用鞋衍生出装有鞋钉的跑步鞋;而1896年跑步鞋中派生出不装鞋钉的跑步鞋,这就是后来市面上贩售的跑步鞋的前身。

    1873年,美国人在用Sneaker(本意为没有声音、潜行者、小偷等)来形容布面胶底的运动鞋。这种运动鞋使用起来,不发出声响,故Sneakers成了运动鞋代称。

    1876年,新利物浦橡胶公司采用新的技术,制作槌球比赛的运动专用鞋,从这一批槌球专用鞋问世之后,橡胶底帆布面的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英国人给布面胶底运动鞋取了个绰号Plimsolls。

    1892年,英国赛跑选手将沉重的跑步鞋改为带有钉子的跑步鞋,受到了赛手们的喜爱,这种带钉的跑鞋随后主导了跑步鞋的潮流。

    1896年停办了已久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希腊的雅典再次兴起。50公里长途赛跑(即马拉松运动)列入正式项目。马拉松运动影响了跑步运动鞋的发展。早期的马拉松选手不重视鞋底的弯折性能。鞋底比较坚硬,好处在于能维持整个脚部的稳定,不容易把脚磨出水泡或是引起其它的伤害。马拉松赛沿途砾石遍布,当时广泛使用加装金属钉的跑步运动鞋底。人们发觉马拉松赛的跑步方式,有别于田径场中的其它赛跑项目,鞋底并不需要像短跑鞋一般加装鞋钉,从此之后,用于赛跑的跑步鞋,开始区分成有钉与无钉两大类。马拉松这种长距离的运动,体能消耗到了人的极限,为了节约体能,促使跑步鞋的重量越来越轻,跑步鞋的统口高度也趋向较低。

二、运动鞋的发展历史

1、20世纪初期的运动鞋发展

    在1895—1910的15年间,是马拉松运动最盛行的时期,也是运动鞋发展的重要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开始了与运动相关的竞赛用鞋的设计、生产与销售。主要有带有鞋钉的短跑鞋、中距离跑鞋、跳高鞋、标枪鞋、田径赛鞋等。而且其它运动项目的用鞋也基本趣于专门化。当时著名的品牌公司为争夺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广告大战。而且,开始了运动鞋的邮购业务。

    1892-1900年期间,在英国诞生了有名的锐步公司的前身。1900年将作坊改为制鞋工厂,这便是在运动鞋界叱吒风云的公司锐步公司的前身。其创始人为业余赛跑选手--约瑟夫•威廉姆•佛斯特,他自己动手做多种带钉的跑步鞋在市场上销售,受到选手们的钟爱。

    1908年开始,美国著名的运动鞋生产商--斯伯丁公司开了为运动队或队员提供最佳的服务与赞助的先河,特别的是派遣运动鞋专家随队监督,为美国知名的马拉松选手提供运动鞋及相关装备。形成了消费者喜欢穿着和奥运明星一样的运动鞋服的潮流,以引导消费者。次年斯伯丁公司推出具有轻量化的跑步鞋,改变了当时最流行的高腰式运动鞋,而且底部采用了减震性能较好的硫化橡胶,重量过大的问题得到解决。倡导了短统的跑步鞋的潮流,运动鞋变得越轻越好。

    1911年,斯伯丁公司推出了在底部部分使用橡胶的短统跑步鞋,并且推出了内外双气室的结构设计,中央的气室压力因为较小而扮演减震器的角色,四周的气室则因压力较高而起着支撑稳定的效果。

    1915年,斯伯丁公司开始生产鞋底带钉的短跑、中距离跑鞋、跳高鞋、标枪鞋等。对运动鞋的楦头进行了改进,鞋头部分变圆,肉体安排较以往宽松些,鞋面与鞋底的结合不再是手工缝制。

    1928年,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美国人凯力先生,一直努力在尝试自制价钱更低、重量更轻、舒适性更佳的跑步鞋、保龄球鞋、跳高鞋、胶底便鞋等各式运动鞋,参加各地的比赛;对运动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年,英国老鞋匠律金,为解除当时运动鞋给脚部造成的损害而设计新的运动鞋,免费提供给运动员。其运动鞋结构特点是鞋眼片和鞋带不是在鞋面的中间,而是在脚背的外侧,脚背的上方使用了一块松紧带以达到适脚性的目的。同时设计时非常注意在脚与鞋接触的部位尽量不设计缝线,鞋面设计上特别注意到无缝式的鞋头,以避免磨脚起水泡。这种款式有一特色,它的鞋底是前后分离的,整个外底很容易修理和更换。

    20 世纪30年代,德国是该时期运动鞋生产质量最好的代表,达斯勒及其家族是德国典型的代表,而且跑步运动鞋在结构及性能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1936年达斯勒家族已成为全球知名运动品牌,达斯勒兄弟对运动鞋的研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现在广泛使用的运动鞋的系带装置C型扣,就是他们在1941年所推出的,他们也曾设计过具有支撑脚弓的系带结构。

    1948年达斯勒兄弟不欢而散,其弟亚道夫成立了Addas公司,也就是后来的Adidas-阿迪达斯公司的前身;达斯勒则在同一小镇的另一端开办了业务蒸蒸日上的Puma-彪马公司,以后的几十年中,互相竞争,彼此不让,产生了许多创新设计,大大地推动了运动鞋的发展。兄弟二人都非常注重自己公司的发展历史,都将自己公司过去的努力过程记录下来。阿迪达斯公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鞋博览馆,收藏了自1924年以来最完整的田径运动鞋;而彪马公司则保存了该公司早期的跑步鞋以及多年以来所获得的运动鞋研究成果的专利。兄弟二人在奥运会上的战争,每逢四年达到竞争的最激烈的程度,两公司都为知名的运动选手免费设计专用鞋,极大地促进了运动鞋的发展。

2、20世纪中后期的运动鞋发展

    1951年日本选手在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第一次赢得头筹,日本最知名的制鞋企业Tiger-泰格尔公司开始生产马拉松运动专用跑鞋。这种跑步鞋具有特殊的造型:鞋头不是通常所见到的整体式,而是将鞋底前部分为两部分,鞋帮的前部分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大拇指与其他四趾分开。

    50年代马拉松运动由掀起了新一轮高潮,有许多马拉松选手穿的是海迪运动产品公司的跑步鞋,公司创始于1898年,最初虽是以产制足球鞋起家,但该公司的跑步鞋也一直很受欢迎,在跑步鞋中举足轻重的Saucony-萨克尼公司,就是海迪公司的子公司之一。50年代该公司的跑步鞋融合了斯伯丁公司和律金鞋的优点,鞋面采用袋鼠皮,鞋底则采用沿条式结构,鞋头较为宽大而且无缝剪裁设计,鞋底以真皮为主,并在重点部位包覆天然橡胶以达到重量轻、减震效果优良。

    50年代基本形成了美国、德国、日本三足鼎立的运动鞋竞争局面。

    50年代热身运动兴起,随之出现了热身鞋(训练鞋)。这种鞋纯粹是为各类运动员的需要设计的,适用于各种运动比赛前的筋肉伸展、重量训练、小跑等等的热身运动项目。热身鞋的样子,很像小型球场用鞋,类似于网球鞋或是羽毛球鞋。鞋底是用橡胶制成的全包底,既没有中插也没有什么减震装置,介于带钉跑步鞋与具有减震功能的平底跑步鞋之间。

    彪马的运动鞋博物馆,目前收藏著一批热身鞋,包括该公司从1945年开始研发的原型鞋,一直到50年代上市的热身鞋。

    60年代,赛跑选手们要求跑步鞋底应该把后跟部位作成比前掌部位高一点,跑起来才会比较舒适。但当时的跑步鞋底多半都装有独立式鞋跟,以符合赛跑选手的要求。New Balalice-新百伦公司的前身,即是从1906年开始在波士顿产制矫正鞋的Riley-瑞利公司发展而来,拥有长年制作高难度矫正鞋的经验,该公司于1961年开始把触角延伸至跑步鞋这个领域,将矫正鞋的原理用在跑步鞋。直到1962年,新百伦公司终于推出了较具创见的新款跑步鞋,改变了第一代跑步鞋又固又宽的大头鞋,这款鞋的鞋底是由连续式的橡胶外底加上一块后跟插桩而成,除了可免除独立式鞋跟的诸多缺点之外,后跟部位的减震能力也极大提高。以往使用的鞋钉被水波式的外底代替,而达到止滑的效果,这种底纹设计对以后的运动鞋底设计影响深远。目前市面上看到的跑步鞋,就是新百伦公司跑步鞋演化而来的。由于这种形状类似楔型,故称为楔型根插(Heel Wedge),后来演变为全片的中插。

    新百伦公司的跑步鞋的另一特色:提供多重肥度选择给消费者,多重肥度选择有多达五种的肥度可供消费者选择。

    60年代运动鞋方面的又一重大事件是有氧舞蹈风潮及中底的问世。设计者针对美国人生活糜烂强调应该重新振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主张得到美国总统的重视。1968年美国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兴起了一种“有氧舞蹈运动”。风靡美国的有氧舞蹈运动,不仅影响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了休闲运动鞋的款式,休闲运动鞋由此发展起来。

    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所穿鞋子进行研究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且带动了运动鞋的发展,使得运动鞋从鞋靴的大家族中分化出来。开始了专业的运动鞋研究,导致了集运动鞋研究、设计、生产与销售一体的公司产生。

    1963年,蓝带运动用品公司(Blue Ribbon Sports)与包曼的公司合作,专业经营进口贸易,蓝带运动用品公司就是目前运动用品界巨人—Nike-耐克公司的前身,20年后能成为全球运动产品界叱咤风云的超级巨人。当时所有的跑步鞋鞋底,都把足穹底部位的材料挖掉一块,鞋底的前段和后跟部位是分离的,而且厚度只有薄薄的6mm,与现代跑步鞋鞋底厚度比薄了许多,鞋底减震效果也不够理想。

    1967年,泰戈尔公司提出把脏鞋子直接丢进洗衣机里头洗。推出了两款完全以尼龙网布为鞋面的跑步鞋,其中一款用于马拉松鞋另一款则用于竞赛用钉鞋。

    将跑步鞋的鞋底削掉,再粘上拖鞋的鞋底(等于中插的功能),最后再贴上一层耐磨的橡胶底当做作外底,这种经过改进的结构和尼龙纲布的发展一样,最后为跑步鞋鞋底标准投计,在运动鞋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成为后来慢跑鞋底的基本模式。

    1967年4月,在美国开始出现了运动鞋的评论报导。为人们在众多运动鞋品牌选用适合自己的运动鞋提供了便利,极大地规范了运动鞋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了运动鞋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使得运动鞋的质量体系逐渐得以完善。

    1968年,发明了全片式中插,即将日本浴室拖鞋改装到运动鞋的底部。当年还出现了将运动鞋口后踵高度设计得较低,鞋口线不填塞发泡材料类的衬垫来增加它的舒适感。但是在鞋面与内里之间嵌置主根(后港宝),成为运动鞋后来普遍采用的帮面部件之一。

    1970年前后,包曼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大胆地在运动鞋的结构方面作改进。也计划创立一个新的牌子。波特兰州立学院的一位学生设计了钩状商标。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杰夫•强森在梦中想到了“Nike”--耐克这个公司的名称。“Nike”是希腊故事中一位长有双翅的胜利女神,而钩状的商标看起来也像是翅膀的样子。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不但被用作为运动鞋的品牌,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界巨人。1972年耐克公司自己生产,贴有自己商标的运动鞋首次出现在运动鞋的市场上。短短几年,业绩便已冲破1.4亿美圆。

    1973年“跑步者世界”杂志统计,即耐克的产品上市第二年,就占领了约20﹪的市场。而最早由耐克所开发成功的尼龙网布鞋面,则是当年跑步鞋的流行重点。以尼龙网布制成的短跑、长跑径赛鞋非常受欢迎,尼龙网布运动鞋75﹪销售出去,尼龙网布鞋面堪称这个时期的代表。

    1973年包曼先生对跑步鞋结构设计改进,把PU胶倒入做威化饼干的铁模子里头,从铁模中取出干燥后的PU胶,就成了一块沿用至今的著名的威化底。威化底成为重量轻、无鞋钉的短跑径赛鞋,后来又成为马拉松跑步鞋,其影响深远。

   1974年,布鲁克司公司首先使用了一种革命性的聚合物材料—EVA,这种聚合物材料具有重量轻、减震效果佳的特色。EVA比橡胶或其它材料还更适合作为鞋底的减震中插,该公司1975年又生产销售以EVA做后跟减震的楔型或全片式减震中底,从此EVA取代了橡胶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中插材料。

    1977年,世界全面流行以尼龙网布制作运动鞋鞋面。尼龙网布鞋面与帆布鞋面制成的运动鞋很受欢迎。蓝带运动用品公司发明了跑步鞋底的全片式吸震中插,而中插这片底材已成为绝大多数运动鞋不可缺少的部件。

    1978年,阿迪达斯公司为了防止脚部后跟关节过度翻转,率先在后跟部位的鞋面与内里之间设计使用了后护片,也称为后跟护套;同时在后跟中插与鞋面帮角处,设计使用了一块“外露式后跟稳定片”进一步强化后跟稳定效果。并针对当时的跑步鞋鞋口太低会磨破阿奇里斯基腱部的皮肤,在后踵顶端作了一块“阿奇里斯肌腱保护片”;让脚跟容易穿入鞋内,在后上片加上织物拉环。

    1985年耐克公司和NBA篮球明星乔丹、巴克里、职业网球名将阿加西等大牌明星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体育运动产业的高度发展。

    1987年,耐克公司发明了在脚跟底下摆上减震装置的气垫(Air)鞋,第一双气垫鞋上市。主导了运动鞋的流行趋势。

    1988年,阿赛克司(Asics)公司在运动鞋的中插部位嵌置硅胶(Gel)软垫,开辟了减震的新领域。

    80 年代后期,艾通尼克(Etonic)公司针对早期气垫鞋稳定度不足的缺点,设计了稳定性气垫装置,稳定性气垫是由多个独立的小气室所组成,每一个小气室都有减震的功能,从而克服了传统气垫产生水床的摇晃不稳现象。另一贡献是针对一般脚型、高足穹脚型,扁平足脚型,设计出三种不同样式的气垫,能够达到控制与矫正脚部翻转现象的效果。这种装置兼具减震效果以及支撑稳定的效果,增加气垫的稳定性。

    高泰克(Hi-Tec)公司以圆柱状的球体制成后跟部位的中插减震装置,并将它取名为ABC装置(Air Ball Concept)。球体内部装有气体。并根具不同减震保护需要,把ABC球设计成不同硬度、不同弹性,满足消费者适合自己所需的气垫。

    历史悠久的芬兰卡虎(Karhu)制鞋厂也发明了系列气垫跑步鞋,特点是将中插的后跟部位挖空,将整个鞋底作成四层,最上层的整片式底衬摆在挖空的中插(第二层)上方,形成类似体育馆内的弹簧跳床一般的效果。第三层可视为一、二层的基座,至于第四层则是与地面接触的橡胶外底。卡虎的鞋底结构后来被其它公司将鞋底的后跟部位设计成多根直立的孔柱,利用孔柱内的空气达到气垫效果,同时可略微减轻鞋的重量。

    1988年,康威公司的第二代弹力减压系统(REACTⅡ)问世。该系统的核心是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的胶固体,与汽车防撞击系统一样,这种胶固体对脚部具有缓冲减震功能,能有效地分散冲击压力,承受8000N以上的垂直冲力,可提供更好的弹力和穿用舒适性。

    80年代锐步公司的快速成长,短短几年夺下了美国市场的销售冠军宝座,硬是将耐克给比了下来。

    80年代运动鞋的特点,首先是深受阿迪达斯鞋强调功能设计的影响,各种功能性设计纷纷出笼,气垫鞋是主流,朝减震软胶垫、蜂巢状结构、弹簧板原理、硅胶液垫等几个方向发展。其次是运动鞋在不断以提升品牌形象的方法获得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991年开始采用价位较低的透明橡胶材料,生产跑步鞋或某些运动鞋。

    1992年开始采用透明的PVC材料又来代替透明橡胶生产运动鞋,透明式运动鞋底设计成为风潮。耐克的气垫鞋朝更大(愈作愈大)、显露更多(愈露愈多)的原则发展,气垫不断更新换代,质量也越来越好。

    1993年,发明了充气装置与气泵装置,充气装置能够分别调整鞋底后跟部位及前掌部位的弹性;通过脚背外腰侧的压力计能准确的显示出压力值的大小,充气装置也是经过不断的改进,每年都有新貌出现。气泵装置能充分代替鞋带,且从鞋面部位转移至鞋底部位。使鞋底能提供的减震保护及弹性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也可以像汽车轮胎一样,进行充气或放压,即可调整至个人认为最适当的程度。

    1997年,仿生运动鞋面世。仿生运动鞋是模仿袋鼠的跳跃动作而研制成的产品。穿这种鞋行走时,足部对弹簧施加压力,反过来弹簧也给足部施加推动力,穿着者在行走时就获得了“跳跃”的能量,从而加快了行走速度。

    总而言之,运动鞋在技术上的发展,从十九世纪中叶的胶底帆布鞋,发展到20世纪50年至60年代的真皮鞋面胶底鞋,而后演变成70年代的尼龙网布鞋面搭配EVA底材的结构方式,到了80年代则强调鞋底中插部位的各种功能性装置,演进至90年代之后,则是使用各种鞋材及结构设计方式朝订制化的要求发展。

    90年代的运动鞋比70年代或80年代更重视合脚性,使90年代后期的运动鞋性能更加多样化、理想化。90年代跑步凉鞋将跑步鞋的结构设计和运动凉鞋的特色相结合在,运动凉鞋成最为畅销的运动鞋之一。

3、运动鞋的发展趋势

   1861年,硫化橡胶技术运用于制鞋,标志着现代运动鞋的诞生。20世纪初,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就已经开始对运动鞋研究,最早对运动鞋进行研究的是运动项目的教练,其次是运动鞋的生产商,后来演变为二者密切结合的共同研究。世界各大品牌如锐步、阿迪达斯、新百伦、骆驼、彪马等都建立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或智囊团,设计和制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功能部件和特殊结构的运动鞋。而耐克公司对运动鞋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代表了当前世界运动鞋的研发和制造的最高水平。由于新的运动项目的不断出现,研究和满足这些项目的需求,提供新型的、多功能的、替代材料是近来运动鞋发展的主题,同时在原有运动鞋结构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符合运动特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提高竞技体育运动的观赏性,体现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在造型上趣于更加美观、更加典型化、个性化。在色彩运用方面,采取多种色彩的搭配、提高明度,更加鲜艳程度等。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德国和日本是世界运动鞋研究、设计、制造的三大国家,一直引领着世界运动鞋的潮流,左右着运动鞋的发展趋势。且运动鞋生产的种类繁多,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图案多变、立体感强、挺括性好,与服饰综合搭配,整体效果协调。对运动鞋的卫生性能要求极高,研制出具有除臭性能的鞋用织物。                                     

    运动鞋的发展会随着人们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展,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兴起,加之旅游业成为生活的时尚,运动鞋种类越来越多,款式不断翻新,呈现出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趋势;其次专业运动要求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运动鞋一方面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向着更为大众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即从注重其运动功能向着服饰中装饰物品的审美等多方向发展。第三,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保性运动鞋正在为人们所接受。第四,休闲运动鞋在大众运动中十分青睐,其将融合了皮鞋与运动鞋的优点,二者的界限逐渐淡化。由于运动鞋所特有的功能性、保护性、舒适性、时尚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消费运动鞋已成为一种时尚;1997年世界运动鞋产品的销售额为170亿美圆,2003年为230亿美圆,而2004年达到240亿美圆,数据足以说明使运动鞋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扩大。

    21世纪,运用计算机和电子传感装置,准确测定和自动调整运动鞋的运动状况是各大品牌公司关注的焦点,也是运动鞋更加符合运动员个人特征和运动特点,既要满足合脚性,而且更加具备舒适性和功能性将是运动鞋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