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晋中鞋

时间:2007-11-25

来源:中国鞋文化网

    鞋,是古代一种有帮的便履,古称“屦”、“履”“   革奚   ”,为足衣。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鞋这一人类不可忽缺的足衣也在发展变化着。由于人们生活时代、生活地域和生活习性的不同,人们对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鞋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它是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存之于世,就以地处黄土高坡的山西晋中一带为例,从清代到民国初年流行的鞋和鞋俗就很有特征,以下略以述之:

索鞋

  晋中一带典型的男式布鞋,盛行于清末及民国初年。这种鞋结实耐用,适宜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穿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鞋帮之前部为卷起的“高鼻梁”,看上去显得棱角分明,富有阳刚之气。此外,鞋底前部略往上翘,与鞋帮成一体结构,呈弓型,这样穿在脚上既跟脚,又稳当,走起路来也方便快捷。再就是它的鞋底要用麻绳纳之,纳到鞋底中部,即脚心处要“留心”,这个部位麻绳不能满纳(呈花格型),这有个讲究,一是表示虚心(寓意做人也要虚心),二是鞋穿到脚底不显得生硬,走起路来舒服。(见图一、二)

  

弓鞋

  也称“三寸金莲”,这是封建时代妇女缠足后所穿的鞋,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晋中一带,这种鞋显得尤为精制。俏丽的款式,多彩的刺绣,上乘的做工,让人赏心悦目。这种鞋,如果不是充当妇女缠足后的“枷锁”这个角色的话,说不定它现在还会流行于世。(见图三)

五毒鞋

  每年农历五月端午,晋中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在门窗上插艾和张贴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符,以避五毒之害,同时,小孩们也要穿上五毒鞋,即在预先做好的鞋帮上缝制五毒图案,其用意也是以毒攻毒,让小孩免受五毒之害,健康成长。

虎头鞋

  专为蹒跚学步的小孩制做的鞋。慈爱的父母为使自己的小宝宝健康成长,以借虎之阳气和威武,达到保佑和驱邪的目的。再者,孩子们穿上栩栩如生的虎头鞋,戴上憨态可掬的虎头帽,那虎头虎脑、虎虎生气的样子,看上去该有多么可爱啊!(见图四)

 

看鞋

  顾名思议,这种鞋就是供看的,不是供穿的。在男耕女织时代(一直到民国初年),一些足不出户的闺秀们在家的任务就是“织”。其中一项主要活计就是做看鞋准备将来出嫁时带上它让婆家人看,故名“看鞋”。通过看,显示闺秀们心灵手巧、善于针织的才能,从而争得公婆及丈夫在这方面的赞赏,也赢得在家庭中的地位。看鞋款式别致,做工精细,鞋样较小(二寸多一点),用料讲究,无论是鞋帮、帮底皆用绸缎做面子,在鞋帮上还用彩色丝线进行绣饰,图案纷繁,色彩斑斓,可谓是一件玲珑娇小的工艺品。(见图五、六)

    

姑姑鞋

  也称孤牙鞋,与小孩萌牙期有关。在小孩刚开始长牙的时候,作为大人的一定要随时注意,看小孩牙床上同时萌发的是单齿还是双齿,如果是单齿,那叫孤齿,其谐音为“姑”齿,俗信这样小孩的姑姑会因此而夭折。遇到这种情况,大人们要尽快通知姑娘,给小孩做来姑姑鞋,以免不祥。姑姑当然是欣然而为,一来以防不测,二来也表达了对侄子的亲情,其鞋样也类似是虎头鞋,于是就留下了做姑姑鞋的习俗。

安口鞋

  安口鞋是在新娘嫁到婆家后满十天的时候给婆婆送的一双鞋(如弓鞋、绣花鞋等)。那为什么还要叫安口鞋呢?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子出嫁满十天后就要同婆家人融为一体,可时间长了,自然也免不了与婆家人磕磕碰碰,送鞋的良苦用心就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她希望婆婆想着媳妇还曾送过安口鞋,以求得免开尊口,尽量不要斥骂自己,这样看来,这双安口鞋,实际上就是媳妇给婆婆预先下的“米”,行的“贿”,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媳妇在封建社会的家庭地位低下的可悲观象。

梦中的鞋

  在晋中地区,还有一种与鞋有关的俗信。即梦中梦到鞋,认为不吉。因为在晋中一带的方言中称“Hāi”,而要在梦中梦到鞋,即称“Hài”就是“害”字,“害”即有害也。换言之梦鞋就是梦“害”,这决不是什么好梦。如果有人梦到这样的梦,那做梦的人在清早醒来无论先碰到谁也要把这个梦告诉对方,以期把梦中带来的不祥解除掉,因为当地人有“好梦暗中等,坏梦早吱声”的解梦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