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强大的武力,统一六国,称霸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国家。这支无敌的军队,威武的将士们在南征北战,踏平六国时,脚上穿的是什么样的鞋履呢?几千年来人们无法知晓,直到1974年以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才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底。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两千多年前,这里曾经集中了秦国最优秀的能工巧匠,打坯、雕塑、烧制,日夜忙碌…,一支由七千多名将士、数百匹战马、一百多辆战车组成的阵营威武、气势磅礴的军队从此诞生。其中兵马俑一号坑最为壮观,六千名将士和四十多乘战车组成剑拔弩张的大型军事长方阵,是秦国部队“临战军阵”的真实场面;二号坑为秦军的驻扎营地,内有步兵、骑兵、车兵、弩兵、高级指挥官及战车、战马等;三号坑为作战指挥部,这里有级别最高的将军和议事厅。这些依照真人、真马、真车大小雕塑的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秦始皇指挥千军万马的历史场面,也是秦国百万部队军戎装备的真实写照。
今天,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身高180厘米左右,体魄雄健的秦俑将士脚上所穿的鞋履。秦国作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在穿着上有着严格的制度,军队戎装均按级别配备,将士的鞋履与军服、冠饰一样,也都有规定的等级区分。秦俑大部分足上都穿履,少数着靴。履的样式大致分为三种,即方口翘尖履、方口翘头履、方口齐头履。军履整体似舟形,头部呈方形盖瓦状,浅帮薄底,后高前低,鞋头翘尖的幅度与身份等级成正比,如高级军吏俑穿的鞋头翘得最高,中级军吏俑次之,统称方口翘尖履(图一、二);
(图一)
(图二)
武官俑的鞋头略翘,为方口翘头履(图三);
(图三)
(图四)
而普通士兵俑著的履基本不呈翘状,称方口齐头履(图四)。
(图五)
靴的形式有两种,为高筒靴和短筒靴,主要是骑兵俑(图五)、铠甲武士俑等穿著。
靴的质地硬直,似为革靴。形状类似现今的短皮靴。靴子本是游牧民族的服饰,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进西域胡人的短衣、长裤、马靴来武装军队,使骑射作战轻灵神速,捷报频频…,中原大地逐渐融入穿靴习俗。秦俑短靴筒高约15厘米,形制为圆头单梁、薄底深壅,前低后高。靴筒部有开合口便于穿着,后部还有两个纽鼻,用来穿带系结于足腕(图六),靴的颜色大多为枣红色。秦军的履和靴最大的特点是都有带缚于脚背和足踝上。据史书记载,这在当时称之为“秦綦(qi 音“旗”鞋带)履”。
(图六)
鞋履的耐穿与否,取决于鞋底。在一个个作跪射姿态俑的履底上,我们看到了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钉孔形圆圈纹样,据专家考证,这种纹样象征着鞋底的针脚,它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当时军士们穿得是用针线纳制的履底(图七)。难能可贵的是制作者已根据鞋底的承受力度,在中间部位施针较稀,足前掌和后掌用力部位针迹较细密,使军鞋在行军打仗时更加牢固耐磨,干燥防滑。以此推断至少在2200年前,中国已有纳底鞋,而且制作非常讲究精致。
(图七)
从目前我国考古资料来看,秦代出土的真鞋极少。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横空出世,秦俑雕塑的写实主义风格,为后世人们了解秦代军人的服饰鞋履特征,提供了最详尽的宝贵资料。那些腿扎行滕,足登革靴、方口履,曾为秦国“横扫六合”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们,无疑为中华鞋文化史的研究增添了绚丽的篇章,他们的雄姿将永远屹立在祖国文化的历史长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