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先民创造的木屐(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两只5000多年前的木屐),从材料、形制到功能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南朝时,穿木屐参加社会活动,成了时人鄙薄传统礼教的叛逆之举。盛行一时的木屐,还通过民间交流,逐步走出国门,传入日本及东南亚一带,影响了邻国鞋饰的发展。
“足下”的来历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途中想喝一碗肉汤,随他一同逃亡的介之推便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送给他喝。重耳感到十分香甜鲜美,问是什么肉汤,手下人最后告诉他实情,重耳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最终得以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论功行赏,据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其他手下人都在争功,而只有介之推以之为耻,背着母亲到了绵山隐居起来。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多方查找,最后找到了绵山。可是山很大树很茂盛,不容易找到,便决定放火烧山,这样介之推便不得不出来,可是介之推母子宁死不出,最后被烧死在一棵树下。晋文公十分悲痛,便用这棵树的树桩做了一双木屐,每当穿鞋时,便想起了介之推,直呼:“足下、足下”。以此表示怀念和尊敬介之推。“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演变成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孔子的木屐
《太平御览》中提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来到蔡国,投宿于客舍。按当时习俗,鞋履不能穿入室内,只能放在门口,没想来到第二天起来,木屐不翼而飞,原来在半夜里被人偷走了。故事中说孔子之屐“与凡人屐异”,故遭失窃,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估计是人们出于对孔子的敬重,故将其所穿木屐当作宝物珍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