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原创-倪方六(读史特约作家)
中国人到底何时开始穿凉鞋的?目前无法考证出具体的时间,但如果说是女性把凉鞋穿出了个性和魅力,这应该没有多少人怀疑的!
中国最早凉鞋,应该是草鞋。
可能有人认为,草鞋是社会低层人士所穿,实际上并不如此。早在先秦时期,男女尊卑均可穿草鞋。如尊为国家第一人的周王,夏天到了也穿草鞋,草鞋是王室夏季用鞋的“标配”。
周朝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为周王及王后制作鞋子。这些人叫“屦人”,都是在编的“正式工”,连领导、学徒在内,共有16名。据《周礼·天宫》“屦人”条,屦人的职责是,“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絇)、素屦、葛屦。”
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都是不同颜色和款式、在不同场合、不同季节穿的王家“特供鞋”。其中的“葛履”,就是国王及王后夏天穿的葛草编的凉鞋,冬天则改穿用动物皮鞋制作的“皮屦”。
夏天穿草凉鞋,不同身份的人还是有讲究的。如可以视为先秦时代白领一族的“士人”,在成年后就不能随便穿着,强调凉鞋与服饰颜色、款式的搭配:夏天穿用葛草编结的鞋子,如果身上衣服是黑色的,则穿黑色的鞋子;如果穿腰间带褶的白色丝织衣裳,则用白色的鞋子搭配。
此即《仪礼·士冠礼》中所谓,夏天穿葛屦“玄端黑屦”、“素积白屦”一说。
图:战国锦面漆屦(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魏晋后,则时兴用黄草制作的“黄草心鞋”,并成为贵族女性的最爱。《炙穀子杂录》即称,西晋嘉元年间,“宫内妃御皆著之”。当然,这种草鞋的做工非同一般,相当精美,鞋头上还有鸠、风一类修饰。
这样草履,是一种高档鞋,用料做工都很考究,如唐代女性间曾流行一种用蒲草制作的高头草履,便十分奢华,唐文宗李昂为此下令“禁穿”。
因为材料来源广、成本低,又环保,草凉鞋一直到现代都有人穿。值得一提的是,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日本人,过去也喜欢草鞋,至今仍把编织的凉鞋叫做“草履”。
图:清代高跟高档拖鞋
在古代,夏天还流一种“靸(趿)鞋”。所谓靸鞋,古人又叫“鞜鞋”,唐代人称为“跣子”,其实就是现代人脚上穿的拖鞋。
古代制作靸鞋的材料比较丰富,皮、草、木、丝帛一类纺织品,都可以制作拖鞋。有一种叫“草屐”的拖鞋,鞋面用草编织、鞋底用木板制作的。用棕编结鞋面的拖鞋,叫“棕屐”;用丝帛做成的拖鞋,更高级,叫“帛屐”,当然不限于夏天穿着。
古人还将木屐专门设计成具体有拖鞋功能的凉鞋,无跟无齿,这种结构更简单的木质拖鞋为明代多见,时称“拖屐”,男女居家穿之。
明谢肇淛《五杂组·物部四》称,“今世吾闽兴化、漳、泉三郡,以屐当趿,洗足竟,即跣而着之,不论贵贱男女皆然,盖其地妇人多不缠足也。女屐加以彩画,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这里的木屐就是拖屐。
清代人则把凉拖鞋称为“散屐”,与明朝的“拖屐”一样,平底无跟,但材料不限于木质,也有用兽皮来制作的。“散屐”,因散足(光着脚不着袜子)穿而得名,南方女性尤其爱拖散屐。
而在颜色方面,红色似乎是古代女性最喜欢的颜色。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六)“粤中多尚屐”条即称,“粤中婢媵多著红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
散屐以潮州产的“潮屐”最为高雅,上档次,制作材料用皮;也有的用“香而柔韧”的抱木来做,俗称“抱香履”。除了抱木,黄桑、苦楝也是制作散屐的好材料。
用皮来制作拖鞋,并非清代“潮屐”所独创,自古有之。这样的皮拖鞋在唐代叫“皮屐子”,也可看是一种“皮凉鞋”。这种皮凉鞋,在唐代扬州青楼女子中间特别流行,是一种时尚的拖鞋。
久客扬州的唐代诗人崔涯曾作《嘲妓》诗,诗中便有“更著一双皮屐子,纥梯纥榻出门前”一语。
一个人身份的高低从夏天所穿的散屐上,便能区别出来。在清代的广东,新会一带的女孩子喜欢大红色的“朱漆屐”;而在东莞地区,则流行绣有花卉图案的“花绣屐”,越轻越好。
(转载自搜狐网读史mp媒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