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米东西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除了能保护我们的脚部不受伤害之外,还能起到装饰作用。
现在的鞋子不但有不同的搭配方式,还有不同的功用。所以,现在人们除了追求鞋子的舒适之外,还追求鞋子的款式、样式、材质甚至是品牌。因此,每个人的鞋柜中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鞋子,时间长了,有一些就会破旧过时,可这些破旧的鞋子应该怎么处理呢?
在古人眼中,鞋子是不能随意丢弃的,老话说:“旧鞋别乱扔,乱扔家不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大家别急,我们一起来看看民俗为什么会有这个讲究?
一、俗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每个习俗背后,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古时,人们穿的鞋子也有多种样式,如果按照材料区分的话,分为草鞋,布帛鞋,木屐和皮革鞋。
草鞋,就是用植物的茎或叶编织成的鞋子,它在我国的历史最为悠久,据说是黄帝时期发明的。材料多为芦苇和稻草,以前贫困人家穿的大多都是草鞋。在《诗经》中有一首写草鞋的诗《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葛屦,就是葛麻编的草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这一双四处透风的草鞋,怎么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
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做成的鞋。它分为鞋底和鞋面,其中鞋底是用麻线编织而成,而鞋面一般则是单层的面料。古时,这种鞋子多为王公贵族所穿。而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棉布鞋,是在宋、元时期,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才为一般人所用。
木屐,也称屐,是一种木底鞋,鞋面多用草或布帛制成。木鞋底部前后各有一个齿,方便人们在泥地里行走。魏晋时期,这种鞋子开始盛行,唐代诗人李白在诗中就曾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表明经谢灵运改良的适用于山路的木屐直到唐朝时仍然被使用,而且贵庶都可以穿。
皮革鞋,最早出现在远古时期,人们将兽皮包裹在脚上,用以保护脚部免受伤害,这应该就是最早的皮革鞋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皮革鞋,主要样式是靴子,一啊版以动物的皮、毛、革为主,布料为辅。在明清时期,靴子一般是官家才能穿的,官吏可穿棉布鞋,但普通大众只能穿草鞋或麻线制成的鞋子。
二、“旧鞋别乱扔,乱扔家不顺”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应能了解到,旧鞋指的肯定不是草鞋,因为草鞋不管是扔在哪里,都是可以腐烂于地的,化为泥土。木屐和靴子都是特定时期或是特定人群才能穿的,所以也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旧鞋指的就是宋、元以后广泛流行的布鞋。
那为什旧布鞋不能乱扔呢?又有什么样的说法。
首先,扔鞋子的禁忌源自丧葬习俗。在我国古代,先人逝去后,要把生前的一些衣服与鞋子烧掉,以便先人在另外一个世界使用。所以,不穿的旧鞋子,古人是特别忌讳烧掉的,因为只有去世的人的鞋子才会这么处理。
其次,扔鞋子的禁忌源自家居习俗。不穿的鞋子,在家中也是不能随便扔置的,这不但是说旧鞋子,还包括新鞋子在内。因为古人认为,家居的房子里有几个位置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文昌位,一个就是财位,还有就是房屋的大门和四角,这几个位置是不能随意放置物品的。
再者,扔鞋子的禁忌源自自身安全。有些人可能会把不穿的鞋子直接丢弃到外面,古人则认为这种做法是很不安全的。因为古代经常会有偷鸡摸狗的事情发生,如果鞋子被人穿去做坏事,很有可能会被嫁祸。而且古代的破案技术有限,鞋印痕迹常被用做线索,一旦被人嫁祸,就很有可能百口莫辩引来牢狱之灾。
第四,扔鞋子的禁忌源自日常生活。古代物资匮乏,特别是普通百姓,所以一般衣服鞋子破了,都是缝缝补补继续穿的,就算不能再穿了,也会把鞋底留下来换个面或是把面留下来做鞋底用。如果有人把鞋子直接丢掉,会被认为是败家不会过日子的行为,这种家庭是不会过的顺的。
“旧鞋别乱扔,乱扔家不顺”,这句话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虽然已经不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状况,但是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我国还是有一部分人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家中不穿的鞋子可以进行捐赠,实在不能穿的也可以扔进垃圾桶,但是千万别随便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