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在古代,鞋子的种类繁多,人们穿鞋大有讲究 。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都离不开鞋。关于鞋子产生了许多俗语,例如:“借衣不借鞋。”
人们借衣不借鞋有三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鞋”和“邪”的读音相同,把“邪”借过来听起来不吉利。除此之外,因为鞋子的制作成本较低,人们可以使用麻、葛等植物材料编制草鞋,相较于衣服,一双鞋子不用花费太多金钱。
第三,对于古代的女性来说,鞋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结婚的时,绣花鞋被当作是定情信物,不会随意出借。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为了巩固统治,让举国上下记住他的丰功伟绩,下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钦定的花果纹饰,这样的鞋子被称作“十果鞋”,谐音“十国”。晋献公还严格规定民间女子在出嫁时需以“十果鞋”作为嫁妆。从此,“十果鞋”又叫做“晋国鞋”逐渐发展成为绣花鞋的雏形。
时间:2025/2/8
作者:中原文化家
来源参考:https://www.sohu.com/a/313637135_100177711
古人关于鞋子的习俗还真不少,如破鞋、穿小鞋至今流传,这些传统俗语到底是怎么来的?下面给大家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