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帽店),脚踩内联升(鞋店),身穿瑞蚨祥(绸布庄)。”老北京人以穿内联升的鞋为荣,可见,内联升已是当时的制鞋名店,并被人们视为鞋品牌佼佼者。
内联升的创始人赵廷,天津武清人,因家庭贫困,14岁来到京城,在东四牌楼附近的一家鞋铺做学徒,三年时间学到了一手做鞋的手艺,同时也学会了一套待客经营之道。出师后,他开始想开一间鞋铺。这事被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知道了,便愿意出资三千两白银资助赵廷开店。赵廷根据京城制鞋的状况,决定开间专门为朝廷制作朝靴的店铺,赚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的钱,并定店名为“内联升”。其“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有连升三级之意,示意穿上本店的鞋可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他在北京东交民巷选址建店,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正式开张营业。内联升讲究质量,其朝靴底部厚达32层,厚而不重,穿着轻巧舒适,走路无声,色泽黑亮,久穿不起毛。若沾上浮土,用大绒鞋刷轻擦,便乌黑如新。因此,深受文武百官的喜爱。内联升的主顾大多是三品以上官员,官宦们自然不能亲自来店,内联升便派人到府上去,量尺定做。主顾不断地增多,工于心计的赵廷就把原做过朝靴百官的尺寸、式样、特殊爱好等,一一登记在册,整理成《履中备载》。后来,在官宦们需要时,让家人到内联升通招一声,内联升就按册中记录,将鞋做好送进府去。内联升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不幸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东交民巷被焚,内联升也未能幸免而毁于一旦。后来,内联升又在奶子府(今乃慈府)重新开业。但好景不长,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发动壬子兵变,内联升又被乱兵抢劫一空,赵廷不久逝世,由其子赵云书顶门立户,秉承家业,又在前门廊坊头条,重建内联升,这时正是民国时期。当时顺应时代潮流,不再生产朝靴。而改做礼服呢面和缎子面的“千层底”布鞋。这种布鞋,要经过制袼褙、切底、包边、圈底、纳底、锤底等若干道工序。鞋底要求每平方寸要用麻绳纳80-100针,针码要均匀。同时,内联升还同时生产牛皮底礼服呢面的圆口鞋,其鞋底细瘦、轻柔,既有布鞋吸汗透气的特点,又有皮鞋的富于弹性,穿着潇洒轻柔,深受人们推崇。
建国后,内联升经过工商业改造,成为公私合营,并将厂址迁到前门外大栅栏,内联升随着各阶层人们的需求,产品品种开始多样化,但在制作工艺上,仍坚持百年传统,一丝不苟。
来源:《中国鞋履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