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古文字研究
“瓯”字,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痕迹。《说文解字》将其释为“小盆也”,简短的几个字,却道出了瓯字最初的形态与功能——那是一种用以盛物的陶制器具,小巧而实用,从瓦而成,区声表音,仿佛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人窥见古代生活的一隅。
“瓯”字从瓦区ōu声,透露出其与陶器制作的渊源。在古代,陶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瓯,作为小盆的代名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日常器物的精细划分,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瓯”字的来源可能与“瓯越”有关。瓯越(也称东瓯),这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历史长河中一段独特文明的象征。瓯越,亦作“瓯粤”,作为百越众多部族中的一支,活跃在现今浙江省瓯江流域的广袤土地上。
瓯越之地,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所。这里山川秀美,水网密布,瓯江蜿蜒流淌,滋养了两岸的人民,也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早在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印纹陶文化。这些陶器上的精美纹饰,不仅仅是装饰艺术的展现,更是瓯越人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瓯越地区逐渐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大潮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瓯越部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也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史记》中的记载,如“夫翦髮文身,错臂左袵,瓯越之民也”,生动描绘了瓯越民族的独特习俗,展现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差异。
历经秦汉统一,瓯越地区进一步融入中央集权国家的版图,但其文化传统并未因此中断。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文化的兴起,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赞美瓯越山水之美,他们的诗歌不仅记录了瓯越的自然风光,更传递了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与认同。(谢灵运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永嘉郡今温州,在那里他遍游山水,创作了22首山水诗,被誉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唐宋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瓯越之地成为连接内外贸易的重要节点,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瓯窑瓷器)、丝绸等手工艺品远销海外,显示了瓯越人在手工业和商业上的成就,也进一步提升了瓯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进入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作为瓯越文化的代表,凭借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之一。温州模式的崛起,不仅展示了瓯越人民的创新与拼搏精神,也让瓯越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无论是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还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瓯越文化都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综上所述,“瓯”字虽小,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从最初的小盆之义,到成为瓯越之地的象征,再到今日温州的现代化进程,这一字眼贯穿了数千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变革。瓯越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性和开放性,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瓯越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参考书籍:
《东瓯金石志》是2018年1月1日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 戴咸弼 。
《瓯骆印象: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是一本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西省博物馆。
《天地一客:谢灵运传》是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红。
《温州通史东瓯卷》是2021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华东。